佛學出版

耶謝桑波仁波切-大圓滿加行<發菩提心> - 顯慧15期
顯慧15期 - 大圓滿加行<發菩提心>

大 禮 拜

加行實修在皈依之後、發菩提心之前,還有一項「大禮拜」。佛教徒一般常用的禮佛方式,就是所謂的「小禮拜」,又稱五體投地──左右雙膝、左右手掌和額頭等五處,碰觸地面的頂禮方式。「大禮拜」則是全身俯伏在地的頂禮方式,它是密法中特有的禮佛方法。密法典籍《無垢懺悔續》裡有大禮拜方法的敘述。禮佛是消除因「傲慢」而造的業障和習氣,最殊勝的方法。

傲慢是五毒(五種煩惱)之一,煩惱的結果就是造下惡業和形成習氣,當傲慢心生起時,因昧於自己的缺點、忽視他人的優點,所以無法減少煩惱和習氣。傲慢就像一顆鐵球,一滴功德水也無法滲入。即使此時我們沒有強烈的傲慢心,但是無始以來,傲慢的業障所薰染的習氣,潛藏在自己的身、語、意三門。所以,為徹底清淨傲慢的煩惱、業障、習氣,我們應勤於禮佛。

行大禮拜的禮佛方式,首先需身體站立,雙腳併合,雙手合掌靠近心輪。合掌的方法,如續部所云:像蓮花含苞般的手印,兩手的大拇指彎向掌心裡面。合掌靠近心輪的意思:代表我們從內心升起堅定的信心而禮佛。不只是空著手合掌,要在掌中觀想一顆能滿眾生所願的摩尼寶,這個摩尼寶珠稱為「如意寶」。

禮佛時,將合掌的雙手,由心輪處移至「頭輪」,內心觀想:我們的身、語、意及如意寶,包括我們的財產、壽命、福報等等,全都供養三寶的「智慧身」,如此供養的功德,能令眾生的「身」所造的業障,完全清淨消除,得到三寶「智慧身」的加持。再將手掌移至「喉輪」處,同時觀想:我們的身、語、意及如意寶,包括我們的福報、財產、壽命等等,全都供養三寶的「智慧語」,如此供養的功德,能令眾生的「語」所造的業障、煩惱、習氣,完全清淨消除,得到三寶「智慧語」的加持。

然後,再將手掌移至「心輪」處,並且觀想:我們的身、語、意及如意寶,包括我們的財產、壽命、福報等等,供養三寶的「智慧意」,如此供養的功德,能令眾生的「意」所造的業障、煩惱、習氣都清淨消除,得到三寶「智慧意」的加持。最後,全身俯伏在地,觀想:我們的身、語、意、摩尼寶、福報、壽命、財產等等,全都供養三寶的「功德」和「事業」,如此供養的功德,我們和眾生的身、語、意所造的業障、煩惱、習氣,完全清淨消除,獲得三寶的智慧加持。如此一邊禮佛、一邊觀想,這就是消除傲慢的最殊勝方法。

佛陀在印度時,有一天,祂的弟子阿難陀尊者,看到一位僧眾正在頂禮舍利塔,於是問佛陀:禮拜舍利塔有何功德?佛陀開示道:當他頂禮舍利塔時,所累積的功德,等同身體覆蓋之下的微塵數般轉輪聖王的福德,這個微塵數不只是地面上的而已,經書有云:我們這個世界的地底下,有一個金質的地基,從地面算至金質地基之間的微塵數,是一個無法計算的數量。而一次大禮拜即能獲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德。

此外,如何能同時累積智慧資糧?當我們的心在完全沒有煩惱,而且具足堅定的信心,像禪定一樣的境界時,不執著自己、不執著對境、不執著功德,以這種清淨心而行大禮拜,自然會累積智慧資糧。以上是大禮拜的簡略講解。

密法的加行有兩種行大禮拜的方法,第一種是唸誦皈依文時,同時頂禮。第二種方法是修上師相應法時,唸誦七支供養文─禮佛、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 請佛常住、功德迴向,同時做大禮拜。因為加行的修持儀軌有「長軌」和「短軌」兩種,如果依照長軌實修,一面唸誦七支供養中的禮佛支,一面做大禮拜;如果修持短軌,則一面唸誦皈依,一面做大禮拜。這兩種方法所累積的福慧資糧,其結果是沒有差別的,只要視各人的因緣、時間,依止所接觸的教法而實修,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中國、西藏等地區所發展的釋迦摩尼佛陀教法,屬於大乘的教法,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在於“七種大乘的優越”。這七種優越歸納而言,即以「菩提心」的有無,區分大乘與小乘。

做任何善事之前,先內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指動機或出發點),如果動機只是一般的、平常的習氣,就須設法革除。我們一般平常的習氣是什麼?因自私而產生的貪、瞋、痴、慢、疑等各種煩惱,常常佔據著我們的生活,即使沒有這麼強烈的煩惱,也都是在無記中。「無記」是不善不惡的念頭,例如梳梳頭髮、照照鏡子、動動手、穿衣、行走……,像這種念頭都是「無記」。雖然非善非惡,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裡,有百分之八十的狀態都是處於無記中,這也是導致繼續輪迴的一種習氣,不是超越三界的善因,所以無記的念頭也須革除。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特別的心念─對三寶(尤其是對教法)的信心,直到堅定不移的信心生起為止。

正確而廣大的發願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內容非常深奧廣大,但簡潔的了解是:做善事之前,我們的出發點具備了無限的慈悲心,這個無限的慈悲心即是菩提心。想要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就是累積善業,這種想法就是慈心。慈心又分成有限和無限,有限的慈心,只關心自己的快樂;無限的慈心,則是希望每一個眾生,達到究竟的平安、快樂及其來源,所以願意行一切善。

想要離開痛苦和痛苦的“因”──就是造作惡業,這種念頭就是悲心。不論是接受教法、唸誦經典、持咒,或是做任何善事,目的是為了所有充滿虛空的法界眾生,離開三界輪迴的痛苦,獲得永遠不變的快樂(究竟成佛),這就是正確的出發點。

一剎那的動機充滿無限慈悲,就是菩提心。更廣泛而言,大乘的教法就是菩提心的講解。菩提心有「勝義諦」的菩提心、「世俗諦」的菩提心。 宣說勝義菩提心的經典,有《大般若經》……等,闡釋《大般若經》深義所寫下的論──《中觀論》,也是講解勝義菩提心的典籍。就世俗菩提心而論, 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裡舉出了二十二種世俗菩提心,其他的論典則提到六種或四種菩提心,現在比較主流或者比較簡易的講解, 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所揭示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兩者的差別在哪裡?譬如:我們想要去美國,準備機票、準備簽證等等, 這些行前準備就像願菩提心;實際搭上飛機、飛上天空,則似行菩提心。

「為令一切眾生離開三界輪迴的痛苦,究竟成佛,我願如過去的佛陀和八大菩薩們,行一切善,直到成佛為止;成佛後,願以身、語、意配合自己的能力,行利他事業,直到永斷輪迴為止」,這種想法是「願菩提心」。具備願菩提心為前提,實際從事持咒、念佛、誦經、唸菩提心祈請文、大禮拜、繞塔、朝聖、靜坐……等等,任何身體和言語的活動,都是「行菩提心」。這些實踐世俗菩提心的方法,俱見於《入菩薩行論》。

菩提心是行善巧方便的最殊勝關鍵,具足菩提心而行懺悔,可以完全消除業障與障礙;如果沒有生起菩提心,形式上的懺悔,雖然會減少業障與障礙,可是無法完全消除。

累積福慧資糧時,若是具足菩提心而為,必會得到圓滿究竟的結果;如果沒有菩提心,雖然資糧會漸漸累積,但緩慢而不圓滿。所以月稱菩薩在《入中觀論》裡寫道:菩提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來源。因菩提心而行善,必定究竟成佛;沒有菩提心,如煮砂無法成飯,佛果無望。這就是大乘聚集所有優越於一處的殊勝關鍵。

加入好友

佛學出版


紅寶石珠鍊

持明空行母歡喜之紅寶石珠鍊

此部註釋典籍,主要講述佛教的來源,以及大乘教法、密乘教法在印度如何發展廣傳,傳入西藏後,如何完整承繼、完美融合所有佛陀教義的精華

藍寶石

大圓滿傳承源流 - 藍寶石

全新改版,由圓慧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在2016 年10月上市發行。全書一套兩冊精裝,內附大圓滿傳承上師精製彩色唐卡,共十三幅,傳承上師圖像近百張

三學寶庫-照亮的明燈

三學寶庫-照亮的明燈

希望拜讀「三學寶庫」的有緣者,能藉此對佛法產生正確的概念,透過正知見的前導,身與心得以專注學習、精進實修佛法的精髓,做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深奧明鏡

深奧明鏡

法王 紐修堪仁波切轉世之藏文著作

顯慧期刊

顯慧期刊

第29期-綠度母精進法會開示
第28期-煙供佛法開示
第27期-佛法的根本關鍵
第26期-放天馬功德開示

法音集

法音集

1.遙呼上師     6.蓮師如意頌
2.蓮師傳記     7.阿彌陀佛
3.海生蓮師     8.觀音心咒
4.蓮師心咒     9.藥師佛
5.蓮師財神   10.綠度母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