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佛法開示

耶謝桑波仁波切-大圓滿加行《參》皈依
大圓滿加行《參》皈依

皈依的對象

皈依三寶是佛教的特殊內容。每個宗教都有皈依(信仰的對像),但是皈依的對象各不相同,有的宗教皈依神、有的宗教皈依山、有的宗教皈依太陽、 有的宗教皈依水、有的宗教皈依動物。我們皈依的對象是三寶(佛、法、僧),這就是佛教的特殊之處。寧瑪巴(前譯派)的傳承中,在西元十二世紀初時, 出現一位很有學問的大成就者茸松瑪哈班智達,他寫出佛教的五個優越之處:

第一個是「所依」的優越──佛、法、僧三寶;
第二個是「見」的優越──四法印;
第三個是「修」的優越──三十七道品;
第四個是「行」的優越──六波羅蜜;
第五個是「果」的優越──超越輪迴的涅槃和大涅槃,
這五種優越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
距今八百多年前,文殊菩薩化身隆千巴尊者寫下了「七寶藏」,其中的「如意藏」對以上這五種優越,有詳細的講解。

三寶的功德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首先,要了解三寶有什麼功德。當然,三寶的功德,即使十地菩薩也沒有辦法完全解釋,但為了讓我們的心對三寶生起堅定的信心, 所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稍加敘述:

佛是完全沒有煩惱障、所知障、業障、習氣障,而且具有圓滿究竟的智慧,同時有無限的慈悲,不受時空限制的慈悲。這種慈悲是具有能力的慈悲, 有能力拓展無限的事業,當救渡化機的因緣聚集時,會配合眾生的根器、因緣,而顯現不同的身份。渡化過程中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任何得失,完全因慈悲之故而自然化現的, 具足如上功德的是謂「佛」。

佛陀將祂自己所了解的一切,經過實證得到成就後的精華,留給將來的眾生,這些珍貴的資產就是「法」。法就是佛陀的智慧顯像,佛有什麼功德,法也是同等具足。

接受教法,安住教法實修而得到成就者,或是因緣聚集進入佛門者,不論出家、在家,不論男眾、女眾,皆可謂「僧」,他們象徵佛教的住世,也是我們學佛的指引或助伴。

皈依三寶為求解脫

至於學佛的弟子為什麼需要皈依?

我們內心追求的是永久的平安、快樂;然而,光靠我們自己有限的能力、智慧的確無法達到。所以,需要具足圓滿智慧、慈悲與能力的佛陀,作為我們的依祜與嚮導。

要如何才能解脫痛苦,達到真正的安樂,永遠不變的安樂?

佛陀自己已經完全證悟這樣的境界,為什麼我們也有因緣可以達到像佛一樣的成就?因為佛陀說: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這個佛性是天成、自然、本來具足的。 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感受不到呢?因為受根本無明的遮障,從無明而呈現「能取」和「所取」兩種執著,從能、所二執又呈現一大迷惑, 由於迷惑心我們不斷加強內心的負面性,所以,佛性本來正面的功德暫時受到遮蓋,以致混沌不覺,無法受用。

因正面功德受到蓋障的情況而顯現的迷惑相,造就我們的身、語、意。實際觀察身、語、意的來源,將會發現我們粗糙的身、語、意,其來源就是氣、脈、明點: 氣是「語」的來源,脈是「身體」的來源,明點是「意」的來源。氣、脈、明點又是怎麼形成的?未成熟前的氣、脈、明點,其非常微細的狀態是由智慧的氣、脈、明點所產生的。 推究到最後,智慧的氣、脈、明點是本性的功德所呈現的,而我們無法認識本性的功德,乃因無明而產生的迷惑心所致。

本性的功德有三,雖然實際上本性沒有所謂的一或二或三,相同或相異,但是,從相對的角度來解釋,有「空」、「明」、「明空不二」三種功德。 當我們無法認識這三種功德,而呈現無明的時候,以上所述之氣、脈、明點及身、語、意,漸漸變得粗糙,業障造得愈多,就變得更粗劣。 所以,為了清淨粗劣的身、語、意,佛陀的智慧顯現出三寶(佛、法、僧):信仰「佛」,能消除心的業障;信仰「法」,能消除語的業障;信仰「僧」,能消除身體的業障。 因此,皈依三寶的實際原因是為了清淨三門之業。

三寶的解釋有很多種,例如:佛陀的智慧身是「僧」;智慧語是「法」;智慧意是「佛」。各種解釋之間,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加入好友

仁波切佛法開示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