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佛法開示

耶谢桑波仁波切-大圆满加行《肆》
大圆满加行《肆》发菩提心

大 礼 拜

加行实修在皈依之后、发菩提心之前,还有一项“大礼拜”。佛教徒一般常用的礼佛方式,就是所谓的“小礼拜”,又称五体投地──左右双膝、左右手掌和额头等五处, 碰触地面的顶礼方式。“大礼拜”则是全身俯伏在地的顶礼方式,它是密法中特有的礼佛方法。密法典籍《无垢忏悔续》里有大礼拜方法的叙述。

礼佛是消除因“傲慢”而造的业障和习气,最殊胜的方法。傲慢是五毒(五种烦恼)之一,烦恼的结果就是造下恶业和形成习气,当傲慢心生起时, 因昧于自己的缺点、忽视他人的优点,所以无法减少烦恼和习气。傲慢就像一颗铁球,一滴功德水也无法渗入。即使此时我们没有强烈的傲慢心,但是无始以来, 傲慢的业障所薰染的习气,潜藏在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所以,为彻底清净傲慢的烦恼、业障、习气,我们应勤于礼佛。

行大礼拜的礼佛方式,首先需身体站立,双脚并合,双手合掌靠近心轮。合掌的方法,如续部所云:像莲花含苞般的手印,两手的大拇指弯向掌心里面。 合掌靠近心轮的意思:代表我们从内心升起坚定的信心而礼佛。不只是空着手合掌,要在掌中观想一颗能满众生所愿的摩尼宝,这个摩尼宝珠称为“如意宝”。

礼佛时,将合掌的双手,由心轮处移至“头轮”,内心观想:我们的身、语、意及如意宝,包括我们的财产、寿命、福报等等,全都供养三宝的“智慧身”, 如此供养的功德,能令众生的“身”所造的业障,完全清净消除,得到三宝“智慧身”的加持。再将手掌移至“喉轮”处,同时观想:我们的身、语、意及如意宝, 包括我们的福报、财产、寿命等等,全都供养三宝的“智慧语”,如此供养的功德,能令众生的“语”所造的业障、烦恼、习气,完全清净消除,得到三宝“智慧语”的加持。

然后,再将手掌移至“心轮”处,并且观想:我们的身、语、意及如意宝,包括我们的财产、寿命、福报等等,供养三宝的“智慧意”,如此供养的功德, 能令众生的“意”所造的业障、烦恼、习气都清净消除,得到三宝“智慧意”的加持。最后,全身俯伏在地,观想:我们的身、语、意、摩尼宝、福报、寿命、财产等等, 全都供养三宝的“功德”和“事业”,如此供养的功德,我们和众生的身、语、意所造的业障、烦恼、习气,完全清净消除,获得三宝的智慧加持。 如此一边礼佛、一边观想,这就是消除傲慢的最殊胜方法。

佛陀在印度时,有一天,祂的弟子阿难陀尊者,看到一位僧众正在顶礼舍利塔,于是问佛陀:礼拜舍利塔有何功德?佛陀开示道:当他顶礼舍利塔时,所累积的功德, 等同身体覆盖之下的微尘数般转轮圣王的福德,这个微尘数不只是地面上的而已,经书有云:我们这个世界的地底下,有一个金质的地基, 从地面算至金质地基之间的微尘数,是一个无法计算的数量。而一次大礼拜即能获如此不可思议的福德。

此外,如何能同时累积智慧资粮?当我们的心在完全没有烦恼,而且具足坚定的信心,像禅定一样的境界时,不执着自己、不执着对境、不执着功德, 以这种清净心而行大礼拜,自然会累积智慧资粮。以上是大礼拜的简略讲解。

密法的加行有两种行大礼拜的方法,第一种是念诵皈依文时,同时顶礼。第二种方法是修上师相应法时,念诵七支供养文─礼佛、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 请佛常住、功德回向,同时做大礼拜。因为加行的修持仪轨有“长轨”和“短轨”两种,如果依照长轨实修,一面念诵七支供养中的礼佛支,一面做大礼拜; 如果修持短轨,则一面念诵皈依,一面做大礼拜。这两种方法所累积的福慧资粮,其结果是没有差别的,只要视各人的因缘、时间,依止所接触的教法而实修, 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发菩提心

在中国、西藏等地区所发展的释迦摩尼佛陀教法,属于大乘的教法,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在于“七种大乘的优越”。 这七种优越归纳而言,即以“菩提心”的有无,区分大乘与小乘。

做任何善事之前,先内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指动机或出发点),如果动机只是一般的、平常的习气,就须设法革除。我们一般平常的习气是什么? 因自私而产生的贪、瞋、痴、慢、疑等各种烦恼,常常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即使没有这么强烈的烦恼,也都是在无记中。“无记”是不善不恶的念头, 例如梳梳头发、照照镜子、动动手、穿衣、行走……,像这种念头都是“无记”。虽然非善非恶,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 有百分之八十的状态都是处于无记中,这也是导致继续轮回的一种习气,不是超越三界的善因,所以无记的念头也须革除。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特别的心念─对三宝(尤其是对教法)的信心,直到坚定不移的信心生起为止。

正确而广大的发愿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内容非常深奥广大,但简洁的了解是:做善事之前,我们的出发点具备了无限的慈悲心,这个无限的慈悲心即是菩提心。 想要得到快乐和快乐的“因”──就是累积善业,这种想法就是慈心。慈心又分成有限和无限,有限的慈心,只关心自己的快乐;无限的慈心,则是希望每一个众生, 达到究竟的平安、快乐及其来源,所以愿意行一切善。

想要离开痛苦和痛苦的“因”──就是造作恶业,这种念头就是悲心。不论是接受教法、念诵经典、持咒,或是做任何善事,目的是为了所有充满虚空的法界众生, 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获得永远不变的快乐(究竟成佛),这就是正确的出发点。 一刹那的动机充满无限慈悲,就是菩提心。更广泛而言,大乘的教法就是菩提心的讲解。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 宣说胜义菩提心的经典,有《大般若经》……等,阐释《大般若经》深义所写下的论──《中观论》,也是讲解胜义菩提心的典籍。就世俗菩提心而论,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举出了二十二种世俗菩提心,其他的论典则提到六种或四种菩提心,现在比较主流或者比较简易的讲解, 是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所揭示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两者的差别在哪里?譬如:我们想要去美国,准备机票、准备签证等等, 这些行前准备就像愿菩提心;实际搭上飞机、飞上天空,则似行菩提心。

“为令一切众生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究竟成佛,我愿如过去的佛陀和八大菩萨们,行一切善,直到成佛为止;成佛后,愿以身、语、意配合自己的能力, 行利他事业,直到永断轮回为止”,这种想法是“愿菩提心”。具备愿菩提心为前提,实际从事持咒、念佛、诵经、念菩提心祈请文、 大礼拜、绕塔、朝圣、静坐……等等,任何身体和言语的活动,都是“行菩提心”。这些实践世俗菩提心的方法,俱见于《入菩萨行论》。

菩提心是行善巧方便的最殊胜关键,具足菩提心而行忏悔,可以完全消除业障与障碍;如果没有生起菩提心,形式上的忏悔,虽然会减少业障与障碍,可是无法完全消除。

累积福慧资粮时,若是具足菩提心而为,必会得到圆满究竟的结果;如果没有菩提心,虽然资粮会渐渐累积,但缓慢而不圆满。 所以月称菩萨在《入中观论》里写道:菩提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来源。因菩提心而行善,必定究竟成佛;没有菩提心,如煮砂无法成饭, 佛果无望。这就是大乘聚集所有优越于一处的殊胜关键。

加入好友

仁波切佛法开示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