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佛法開示

耶謝桑波仁波切-大圓滿加行《伍》獻曼達
大圓滿加行《伍》獻曼達

聞法動機

前幾期已經依序講完大圓滿加行──皈依、發菩提心和金剛薩埵法的內容,繼續講解「獻曼達」之前,再次強調:正確的出發點對學佛聞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正確的出發點是:為了所有遍滿虛空的法界眾生,離開三界輪迴的痛苦,達到究竟成佛,所以我們接受珍貴的教法,仔細聽聞法義並實修,當我們達到成就時, 願效法諸佛菩薩的利他大願,直到永斷輪迴。如是思維發願,並對三寶生起堅定的信心,此生將因與三寶結緣的不可思議功德,得以自利利他。

如果未接受教法,僅僅與三寶結緣的功德也是非常廣大。釋迦牟尼佛值世的印度,境內小國林立,大多數的國王信仰佛教,那時代有能力供養佛陀和眾阿羅漢用餐的只有國王。 有一次,有位名叫吉生的人,發心供養佛陀和五百阿羅漢午膳。吉生既不是國王亦非宰相,為何有如此大的福報及財富能行廣大的供養? 阿難陀尊者及其他阿羅漢們用盡神通也無法知道其善因來源,所以請示佛陀。佛陀開示:久遠劫前,吉生原本是一隻出生在畜生道的豬,有一天遇到很多狗追咬牠, 逃命的時候不經意繞了舍利塔一圈,雖然沒有繞塔之意,卻因此與舍利塔結緣,播下了善根的種子。因為和三寶結緣的功德慢慢增長,今世因緣成熟,具足福報和財富,廣行善事。

經云: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意思是:聽聞佛法,即使只是耳朵聽到聲音,也能令無窮無盡的輪迴解脫有期。佛法難聞今已聞,應該認真看待這美好的因緣, 盡量在忙碌的世間活動中抽出時間實修正法,否則,因緣錯失了難再復!若只追求短暫的平安、快樂,因而失去永恆的平安、快樂,是非常愚昧的。

一般人認為生命很長,但實際上是非常短暫的,有如在虛空中伸出自己的食指寬度般而已,而食指左邊的空間,就如同過去無始以來不斷的生死。 如果今生沒有好好把握,實修佛法,來世就會如食指右邊的空間,無盡的輪迴。

人生是短暫的,而輪迴是漫長的,要永遠的平安快樂,或者延續舊習繼續煩惱痛苦,關鍵在於此刻的寶貴人身。此一暇滿人身可以決定未來,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具格上師今已遇、正確訣竅今已獲、無礙實修即可行,如是因緣成熟,資格、條件具足的時候,解脫的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應為自己長遠的未來著想。若能抽空實修,我確定永久的平安快樂終將到來。因為我們的傳承法脈,自初佛普賢王如來佛,直到現在的根本上師,是從未中斷成就的傳承, 接觸如此殊勝的傳承,就具有從未中斷成就的加持與訣竅,加上自己的信心、努力與耐心,一定會達到像過去傳承上師一樣的成就,解脫輪迴,得到永遠的平安快樂。 如此思量,我們將可判別何者重要、何者受用無窮,而哪些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但這並不意味我們需要放棄世間的一切, 關鍵只在於轉變自己的思想──隨時觀察內心的變化,將平時不好的習氣、念頭,轉變為正確的觀念、態度。如此反覆練習, 不必擔心會影響平常的生活,因為只需轉變我們的心。

累積福慧資糧的殊勝方法─獻曼達

「獻曼達」是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殊勝的方法。

累積可區分為四種:未做無累積、未做有累積、有做有累積、有做無累積。

未做無累積,是指沒有接觸過宗教、不做任何善事的眾生,他們當然不會累積任何福德和智慧資糧。

; 未做有累積,是指有正確的觀念,了解佛法,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做善事,但若以歡喜心、信心隨喜他人的善行,也會累積做善事的功德。 經典記載,佛陀在印度的時候,與前述吉生同時期的一位國王,有一天供養佛陀與五百阿羅漢午膳,用完餐後,要迴向功德時, 佛陀問國王:「可否以今天累積功德最大者的名義,進行功德迴向?」國王心想:他是今天的功德主,所以非他莫屬,於是歡喜答應了。

但佛陀在迴向時所稱呼的並不是國王,而是不曾聽過的名字。迴向結束後,國王非常詫異,但不敢直接問佛陀原因,而轉託阿難陀尊者向佛陀請示。 佛陀開示:當佛陀與阿羅漢用完餐後,國王將剩餘飯菜分給乞丐,其中有一位老媽媽,發自內心隨喜讚嘆國王供養佛陀和眾阿羅漢的功德。 她想:國王在前世一定做過許多的善事累積福德資糧,才有今天的大福報;而自己在過去生必然沒有做過什麼善事,所以今日淪為乞丐。 若將來有能力,願全心護持佛陀與阿羅漢,直到成佛為止。她以清淨心、信心和完全隨喜的心如是發願、祈請。 雖然國王是請供的功德主,但就累積福德資糧而言,乞丐老媽媽卻遠勝於國王。

因此可知,做任何善事,訣竅有二。一為內心的出發點必須是清淨正確的;二是各種能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 隨喜功德雖無實際的善行,卻也能累積功德。但要注意,隨喜正面的善行可以累積功德,隨喜負面的惡行,卻會形成共業。譬如,有十個人同意殺一隻動物, 這十個人都背負殺生的果報和業力,所以千萬不要隨喜負面或造業的事。

有做有累積,就是行事上做善事,內心也是以清淨正確的心、菩提心、出離心、信心為基礎行善,做正確的功德迴向,此即有做有累積。

有做沒有累積,就是表面上做善事,但不了解真實意義,只當作一種傳統或習俗,或是為了博得他人的讚美、尊敬…等不正確的觀念所做的偽善,實際上沒有累積任何功德。

獻曼達的三種圓滿訣竅

「獻曼達」的意義:獻是供養,曼達是梵文,譯為壇城。如同懺悔時需具足四種對治力的訣竅ㄧ般,供養時,也應具足三種圓滿的訣竅:第一個圓滿是「所依圓滿」, 供養的對象是諸佛菩薩。第二個圓滿是「供品圓滿」,供養的物質是圓滿的。意指來源正確、非經造業而得、不是使用剩餘的物品…等。第三個圓滿是「出發點圓滿」, 供養的動機或出發點是圓滿的而且具有菩提心,沒有勉強、不捨、吝嗇、礙於人情或與他人比較的心態,或為自己另有所求等,出於自私心的供養。 具備三種圓滿的訣竅而供養,就是累積福慧資糧最殊勝的方法。

外內密三種獻曼達

獻曼達又可分為「外」的方式、「內」的方式和「密」的方式。

「外」的獻曼達方式:傳統以結曼達的手印或使用曼達盤,代表壇城。壇城又可分為法身佛的壇城、報身佛的壇城、化身佛的壇城。分述如下:

法身佛的壇城:手印代表初佛普賢王如來佛或法身佛的五種智慧。

報身佛的壇城:手印代表五方佛的壇城。中間是毘盧遮那佛的壇城、東方是不動佛的壇城、南方是寶生佛的壇城、西方是阿彌陀佛的壇城、北方是不空成就佛的壇城。

化身佛的壇城:在ㄧ般的獻曼達供養文中所提到的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稱之為化身釋迦牟尼佛的壇城。

「外」的獻曼達方式是觀想:須彌山及四大部洲等獻曼達,虛空遍滿著天人、龍王及人道所有的殊勝供品,這是外的獻曼達方法。

「內」的獻曼達方式:我們的身體裡有諸佛菩薩的壇城,根據續部所述,五蘊就是五方佛,與身體組成有關的五大就是五方佛的佛母, 八識就是八大菩薩等等,以這種清淨的觀想,就是內的獻曼達方法。

「密」的獻曼達方式:如果曾接受過靜坐法教的指導,當我們靜坐、心放鬆自然的時候,平常內心所有負面的顯現,當下都回歸到心的本來面目─明智慧, 這個本來智慧的光明是究竟的壇城,所以,心放鬆自然的方式是「密」的獻曼達。

「密」的獻曼達是究竟累積福慧資糧的方式,因為在放鬆的過程中,了悟心的空性能累積智慧資糧,而了悟心的智慧明,將累積福德資糧,所以心自然放鬆的剎那中, 能究竟累積福慧資糧。

有些論典提到四種獻曼達,有外、內、密和真如獻曼達。其實「密」和「真如」的真實本意是ㄧ樣的。

; 至於如何實修?傳統的方法是先準備壇城,或者在自己實修的地方,設置三寶的所依。三寶的所依分別為:「佛」的所依,以佛像、唐卡、法照為代表; 「法」的所依,即經書;「僧」的所依,如舍利塔等。若無設置,則按照自己傳承實修的加行儀軌,以皈依境為所依,沒有皈依境者,可供蓮師或上師的法照來代表一切。 如果經濟許可,準備八供杯或供養乾淨的水、水果等。

獻曼達實修的講解,在每個星期五的加行實修或個別實修指導時,會有詳細的解說。

獻曼達與六度波羅密

獻曼達──累積福慧資糧的最殊勝方法,自然具足六度波羅密的功德:供養珍寶或其他物質,是「佈施波羅密」;供養時,沒有任何吝嗇和執著等煩惱, 歡喜並充滿菩提心,是「持戒波羅密」;供養過程忍受任何苦行等障礙,就是「忍辱波羅密」;沒有懈怠、偷懶,努力不斷實修供養,就是「精進波羅密」; 專心觀想清楚,就是「禪定波羅密」;清楚明白外、內、密獻曼達的意義、功德,就是「智慧波羅密」。

正確的獻曼達具足一切累積福慧資糧的方法。所以,大乘的五道十地一切成就的來源就是六波羅密。


加入好友

仁波切佛法開示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