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波切佛法開示

耶谢桑波仁波切-三根本溉顶
三根本灌顶

密法实修之前,首先必须接受灌顶。灌顶有前行法、正行法和后行法三个部份。前行法可分为“去除障碍”和“累积福慧资粮”两个部分。

去除障碍

使用甘露水是清净身、语、意障碍的方法,当身、语、意清净时,可以得到清净的加持,如同准备一个干净的容器,盛装正法的甘露。灌顶前,所准备的食子(朵玛)是为了去除——接受殊胜教法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这些有形的、无形的障碍是因众生本来的无明所产生。朵玛前的灯,代表去除了众生的无明,心中的无明若能去除,则三界中无一障碍可言。 所以障碍基本上是因为我们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本性就是无明),因为不明白本性而产生二执(执着于主客观分离),缘于二执而起种种烦恼,受制于烦恼而造作种种恶业,之所以有各种障碍难以破除,都是无明而产生的。因此,朵玛的另一种意义即是去除众生的无明心。

累积福慧资粮

在累积福慧资粮的部分,第一件事是生起正确、清净的动机。 为什么如此强调“动机”的重要性?因为世界上的各种宗教,各有其见、修、行,各有其因果理论和它们最终的目标。 而佛教与它们的差别何在呢?释迦牟尼佛教示弟子们:所有的因果业,皆为心造作;轮回与涅槃,关键在于众生对心的本质迷惑还是明白,而显现不同的结果。涅槃并非意指有另一个清净的国土可以证入,轮回也并不是实质存在而不会改变的。因果业的意义也不是相信任何对象,就可以造任何业因而不会得到果报。也不会因不相信任何对象,就得到莫须有的果报。 因缘果报绝非如此解释,这是大家必须确切了解的。

众生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了解心的本质,就是明白本性,当清净的本质显现于外,即是“明”,自性自明之后,将超越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可以获得永恒的快乐、平安。反之,即是无明,因无明而显现一切痛苦、烦恼。 过去诸佛、菩萨因为证得心的本质,而达到殊胜的成就,并了解众生痛苦、烦恼的根源就在于不了解心的本质,因此大慈悲而化现无数的化身与众生结缘,帮助众生,这就是佛教殊胜之处。

今天大家所接受的灌顶,是 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教法的一部分。佛的教法可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小乘也有根、道、果的讲解,对于根、道、果的解释,小乘、大乘当然有所差异。今日所接受的灌顶属于密乘,密乘也有根、道、果的解释, 而密乘的入门“根”就是灌顶,接受灌顶才有资格实修密法;“道”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果”是五身五智慧佛。

金刚乘和大乘在根、道、果的共同点就是“菩提心”。 在接受灌顶之前,尽量生起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众生,从无始而来的念头习气就是向外奔驰,不断地追逐五蕴的享受,而今我们学习 释迦牟尼佛最高的教法--金刚乘,此时,不应像平常一样的念头,应该往内观察我们参加灌顶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如果目标像平常一样,只是为了自己生活能过得比较好、为了自己的名利……等自私的想法,这时就要修正这种有限制的动机。

因为出自有限制的动机学习密法,得不到密法的“无限的加持”,自私心是痛苦烦恼的根源, 所以我们要尽量生起‘为了所有众生而接受灌顶’的念头。佛陀在经书中提到:“众生皆有佛性,但因无明盖障的缘故, 不了解自己本具的佛性,而产生我执,因为我执而生起种种烦恼、痛苦、疾病。众生不希望痛苦,却得到痛苦;希望得到快乐,却无法如愿。”

所以,我们希望众生能明白自己的佛性,消除所有的痛苦、烦恼、疾病,得到佛一样的成就,这是我们接受灌顶的目的。 尽可能具备这样的动机,这个清净的动机就是菩提心。过去诸佛修持菩提心而成佛,现在、将来亦复如是,不发菩提心而成就的,过去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发生。

今日此时,要得到与佛无异的成就,我们效法过去成就者所用的方法,因此,在一开始就不要用错方法,要往内自我观察, 调伏自己的心,思考如何发心才是正确的,这是绝对重要的!大乘佛法的基础,与小乘的差别就在 “菩提心”的有无,而不是教法本身有何差别,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即使修持很殊胜、很高深的教法,结果无法获得预定的成就;相反的,如果具足菩提心,即使所修的法并不是很高深的,你的成就却可能很高, 这是佛陀在经书中所开示的内容。

今日你们参加的灌顶是殊胜的密乘法门,如果动机出发点能配合教法的殊胜, 就可以得到相等的加持,达到一样的结果。

加入好友

仁波切佛法开示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