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法實修之前,首先必須接受灌頂。灌頂有前行法、正行法和後行法三個部分。
前行法可分為去除障礙和累積福慧資糧兩個部分。使用甘露水是清淨身、語、意障礙的方法,當身、語、意清淨時,可以得到清淨的加持,如同準備一個乾淨的容器,盛裝正法的甘露。
灌頂前,所準備的食子是為了去除:接受殊勝教法時可能會遇到的障礙,這些有形的、無形的所障礙是因為眾生本來的無明產生。朵瑪前的燈,代表去除眾生的無明,心中的無明若能去除,則三界中無一障礙可言。所以障礙基本上是因為我們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本性就是無明),因為不明白本性而產生二執(執著於主客觀分離),緣於二執而起種種煩惱,受制於煩惱而造作種種惡業,之所以有各種障礙難以破除,都是無明而產生的。因此,朵瑪的另一種意義即是去除眾生的無明心。
在累積福慧資糧的部分,第一件事是生起正確、清淨的動機。為什麼如此強調動機的重要性?因為世界上的各種宗教,都各有其見、修、行,各有其因果理論和它們最終的目標。而佛教與它們的差別何在呢? 釋迦牟尼佛教示弟子們:所有的因果業,皆為心造作;輪迴與涅槃,關鍵在於眾生對心的本質迷惑還是明白,而顯現不同的結果。涅槃並非意指有另一個清淨的國土可以證入,輪迴也並不是實質存在而不會改變的。
因果業的意義也不是相信任何對象,就可以造任何業因而不會得到果報。也不會因不相信任何對象,就得到莫須有的果報。因緣果報絕非如此解釋,這是大家必須確切了解的。眾生內心的本質是清淨的,了解心的本質,就是明白本性,當清淨的本質顯現於外,即是明,自性自明之後,將超越所有的痛苦和煩惱,可以獲得永恆的快樂、平安。反之,即是無明,因無明而顯現一切痛苦、煩惱。過去諸佛、菩薩因為證得心的本質,而達到殊勝的成就,並了解眾生痛苦、煩惱的根源就在於不了解心的本質,因為大慈悲而化現無數的化身與眾生結緣,幫助眾生,這就是佛教殊勝之處。
今天大家所接受的灌頂,是 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教法的一部分。佛的教法可分為小乘、大乘、金剛乘。小乘也有根、道、果的講解,對於根、道、果的解釋,小乘、大乘當然有所差異。今日所接受的灌頂屬於密乘,密乘也有根、道、果的解釋,而密乘的入門”根”就是灌頂,接受灌頂才有資格實修密法;”道”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果”是五身五智慧佛。
金剛乘和大乘在根、道、果的共同點就是菩提心。在接受灌頂之前,盡量生起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眾生,從無始而來的念頭習氣就是向外奔馳,不斷地追逐五蘊的享受,而今我們學習 釋迦牟尼佛最高的教法──金剛乘,此時,不應像平常一樣的念頭,應該往內觀察我們參加灌頂的真正目標是什麼?如果目標像平常一樣,只是為了自己生活能過得比較好、為了自己的名利....等自私的想法,這時就要修正這種有限制的動機。
因為出自有限制的動機學習密法,得不到密法的無限的加持,自私心是痛苦煩惱的根源,所以我們要儘量生起『為了所有眾生而接受灌頂』的念頭。佛陀在經書中提到:「眾生皆有佛性,但因無明蓋障的緣故,不了解自己本身的佛性,而產生我執,因為我執而生起種種煩惱、痛苦、疾病。眾生不希望痛苦,卻得到痛苦;希望得到快樂,卻無法如願。」
所以,我們希望眾生能明白自己的佛性,消除所有的痛苦、煩惱、疾病,得到佛一樣的成就,這是我們接受灌頂的目的。儘可能具備這樣的動機,這個清淨的動機就是菩提心。過去諸佛修持菩提心而成佛,現在、將來亦復如是,不發菩提心而成就的,過去不曾有過,將來也不會發生。
今日此時,要得到與佛無異的成就,我們效法過去成就者所用的方法,因此,在一開始就不會用錯方法,要往內自我觀察,調伏自己的心,思考如何發心才是正確的,這是絕對重要的!
大乘佛法的基礎,與小乘的差別就在菩提心的有無,而不是教法本身有何差別,如果不具備菩提心,即使修持很殊勝、很高深的教法,結果無法獲得預定的成就;相反的,如果具足菩提心,即使所修的法並不是很高深的,你的成就卻可能很高,這是佛陀在經書中所開示的內容。今日你們參加的灌頂是殊勝的密乘法門,如果動機出發點能配合教法的殊勝,就可以得到相等的加持,達到一樣的結果。
修持密法的動機和出發點,承上所論,則須要具備一個淨相──清淨的相:(一)灌頂傳法的地方是清淨的佛淨土;(二)參加的師兄弟也非一般的煩惱眾生,而應儘量觀想成菩薩眷屬或蓮花生大士淨土中的人物;(三)而所傳的法是清淨的教法;(四)時間是超越過去、現在、未來的限制;(五)灌頂傳法的上師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總集,對自己而言,其恩德比佛還大!
如此清淨的觀想就是密續中所說的五圓滿(又稱五決定)。這是密法特有的方法,因為密法中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皆來自諸佛的報身淨土,這是屬於實修的法,依此可以得到這個法的成就,並不一定是先修根,然後才可以達到果的修習方法。所以,一開始的動機、出發點,儘量如上述內容準備和調整,這就是學習密法時,準備和調整動機的方法。
接下來,累積福慧資糧的方法有皈依、發菩提心、和七支供養,這些方法稍候按照灌頂儀軌進行。
灌頂的傳承或法門之介紹:
灌頂的梵文叫阿比堪扎,意思是授權,授予受灌頂者實修密法的權利,進而實修達到成就。另一個意思是去除所有的煩惱障、所知障,而達到諸佛菩薩的智慧。
灌頂的意義也有所謂根的灌頂、道的灌頂、果的灌頂,解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以上的解釋對今天的灌頂而言,已經足夠。
灌頂的傳承:密法中有舊密和新密。舊密有二種傳承,一是佛語遠傳,另一則是伏藏(岩藏)近傳,今日灌頂所傳的法屬於伏藏(岩藏)法。伏藏(岩藏)法的上師有很多, 蓮花生大士進入西藏後,有二十五個重要的弟子, 蓮師賜予他們灌頂,授予他們權利,預言他們將來渡眾的時間、方法,在因緣成熟時,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化身,以伏藏(岩藏)法渡化眾生。
伏藏(岩藏)法的上師有很多,今天三根本修行儀軌的伏藏(岩藏)法上師是我的根本上師 敦珠法王,他是許多伏藏(岩藏)法預言中,即 蓮花生大士二十五個弟子中卓奔卻窘羅乍的化身,是最有名和最有成就的岩藏法上師。岩藏法的方式有十八種,例如伏藏虛空中、山洞裡、心意.等等的岩藏法。今天所傳的法是 敦珠法王心意的巖藏法中的三根本灌頂,這個法脈由 敦珠法王直接傳給我,再傳給你們,這中間是清淨的傳承,所以這個法的傳承,是殊勝的而且很親近的。
三根本是密法中的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修行法。內容是上師、本尊、空行母合稱三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母是事業的根本。當然,本尊的成就、空行的事業,乃是透過上師的加持而達到的,這可以從過去成就上師的歷史證明。雖然三根本是上師、本尊、空行母,可以上師也具足本尊、空行母的功德;本尊也是上師的化身,具上師和空行的功德,顯現不一樣的名義,實際上具有相同的功德。
為什麼會有三根本?是因為眾生本具佛性,而佛性有三種智慧:空性的智慧、明性的智慧、明空不二的智慧。可是眾生身、語、意染污不清淨,因無明而無法了解、明白佛性的三種智慧(功德),所以輪迴於三界,為清淨三界輪迴的因和清淨三門(身、語、意)的染污,因為密法才有三根本。而究竟的三根本是眾生本具佛性的三種智慧,所以眾生本具佛性的三種智慧與大慈大悲而化現的三根本有自然的聯繫關係,因為這種聯繫關係,我們實修三根本可以達到究竟三根本的成就。至於其他宗教所提到的依靠的對象與眾生之間,並沒有這樣的聯繫關係,當然無法讓眾生獲得究竟的解脫,充其量只是幫助眾生的生活情況好一點,如此而已,這就是其他宗教與佛教的差別。
為什麼只有三根本而不是一個或五個或更多,原因就是上述:眾生本具佛性的三種智慧和三根本的關聯性。
三根本──上師、本尊、空行的實修方法,各種法本所依的顯相,也有所不同,有依寂靜的法相,有的依忿怒的法相,例如八大嘿嚕嘎是忿怒的本尊,空行母也有寂靜、忿怒和報身、化身的顯相。過去許多伏藏(岩藏)法上師,因為願力不同、渡眾生的因緣不同,所取出的岩藏三根本修法的內容自然也不同,有的三根本法雖同,可是所依的法相,卻有很多種。今天所傳三根本灌頂是 敦珠法王所取出的岩藏法,上師是 蓮花生大士,所顯的法相是報身;本尊是 普巴金剛,祂是八大嘿嚕嘎其中事業的本尊顯現,空行母是 耶謝措嘉佛母。